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11月15日下午,“人民学习”在线直播课程在一楼会议室正式开讲。课程特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莅临“人民学习”演播室,为广大党员干部带来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系列课程第二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彩分享。公司主管领导,各党(总)支部书记、党员骨干参加了本次培训。
韩庆祥从“总体框架及其逻辑”“主题结构及其亮点”“新思想及其逻辑”三个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的报告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一、总体框架及其逻辑——从“总体框架”角度读二十大报告
韩庆祥将整个二十大报告分为五个板块,对报告的逻辑关系和重要精神进行了详细阐释。
1.第一板块——总论,包括主题词和前三部分
韩庆祥指出,主题是贯穿整个二十大报告的灵魂、大道、总纲。要读懂整个报告,首先要读懂报告的主题。主题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内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贯彻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三个务必”是主题的内在要求,也是针对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对全党同志的内在要求。
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总结了我们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韩庆祥表示,我们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离不开党和人民的拼搏、奋斗。如此巨大的成就切实表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党取得理论创新成果的基本经验就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第二板块——分论,包括第四到第十部分
韩庆祥说,这一板块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一”的框架,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其中这个“一”指的是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3.第三板块——讲全面保障,包括第十一到第十四部分
韩庆祥认为,这一板块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从国家安全、强军战略、祖国统一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全面保障。
4.第四板块——加强党的领导,即第十五部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韩庆祥表示,这一板块中“党的建设”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解决“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问题:1.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2.使大党成为强党;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
5.第五板块——“动员令”,即结语部分
韩庆祥说,二十大报告结语部分是一个“动员令”,动员全党时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动员全民发挥人民主体创造能动性,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动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
二、主题结构及其亮点——从“主题”角度读二十大报告
二十大报告主题从结构上依次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贯彻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几个重大问题。
韩庆祥表示,报告的主题词有两大亮点:1.把指导思想明确列入主题,与“两个确立”中的第二个“确立”保持逻辑一致性;2.把伟大建党精神纳入进来,特别突出强调了精神状态。
三、新思想及其逻辑——从“逻辑”角度读二十大报告
韩庆祥认为,读懂二十大报告,要深刻把握其深层逻辑,即“哲学逻辑”“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民本逻辑”。
1.哲学逻辑
韩庆祥说,“哲学逻辑”主要体现在二十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实质上贯穿了整个二十大报告始终,也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更贯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中。
2.现代化逻辑
韩庆祥表示,“现代化逻辑”主要体现在二十大报告的第三部分,即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3.强国逻辑
韩庆祥说,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到第十五部分,构成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国逻辑”。
4.民本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两字出现的次数高达105次。韩庆祥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文本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了蕴含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民本逻辑”。